词语 | 律诗 |
释义 |
律诗拼音:lǜ shī,注音:ㄌㄩˋ ㄕ,词性:
简解◎ 律诗 lǜ shī 详解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 南北朝 ,成熟于 唐 初。格律要求严格。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以八句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双句押韵,以押平声为常,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四句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对偶。亦偶有六律。其句数在八句以上者称排律。《新唐书·文艺上·杜甫传赞》:“ 唐 兴,诗人承 陈隋 风流,浮靡相矜。至 宋之问 、 沉佺期 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以七言、五言为两体。”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三:“律诗起於初 唐 ,而实肧胎於 齐 梁 之世。” |
随便看 |
同文网《汉语词典》共收录42550条汉语词条,除了收录基本语文词汇,兼收部分常见的口语词、方言词、文言词,还收录了较多的百科词条及一些近年来涌现的反映当代社会现象和事务的新词语,是一部学习型现代汉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