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退避三舍 |
释义 |
退避三舍拼音:tuì bì sān shè,注音:ㄊㄨㄟˋ ㄅ一ˋ ㄙㄢ ㄕㄜˋ,词性:动词
简解◎ 退避三舍 tuìbì-sānshè 详解春秋 晋 公子 重耳 出亡至 楚 , 楚成王 礼遇 重耳 ,并问:“公子若反 晋国 ,则何以报不穀?” 重耳 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 晋国 , 晋 楚 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 重耳 返国执政, 晋 楚 城濮 之战, 晋 军果“退三舍以辟之”。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后因以“退避三舍”表示退让,不敢与争。 明 叶宪祖 《鸾鎞记·京晤》:“似你这般诗才,不怕 杜羔 不退避三舍。”《儒林外史》第十回:“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七章:“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闲的 吴教授 ,他却要退避三舍,再也轮不到他。” 相关阅读:
《儒林外史》
|
随便看 |
同文网《汉语词典》共收录42550条汉语词条,除了收录基本语文词汇,兼收部分常见的口语词、方言词、文言词,还收录了较多的百科词条及一些近年来涌现的反映当代社会现象和事务的新词语,是一部学习型现代汉语词典。